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体型较大。背甲卵圆形,骨板与裙边界限分明。背甲骨板表面有清晰的似虫蚀样凹纹。腹甲表面的胼胝体不超过5块。上颚咀嚼面无脊。眶后弓宽,大于眶间距;眶间距大于最大眶径。头骨的鳞骨翼向后内倾而不平行。枕棘末端不扩大。
形态描述 依据浙江永嘉、平阳、丽水及云南个旧共6号标本描述:背盘长549—800毫米,宽521—660毫米,体高125—170毫米,重20一70千克。
头中等大,头背较宽、平,皮肤光滑。吻圆,吻前端形成一短的吻突,其长约为眶径之一半。鼻孔位于吻端,其间有一中隔将左右鼻孔分开。鼻孔开口处每边有一乳突。眼小,位于额部背侧方。两颚自吻端至口角处,均有较宽大的唇褶,可分别向上下翻褶。上颚唇褶之上方,亦有起自眶下,伸达口角上方的纵形皮肤褶。
体背与颈背基本光滑,但有因皮肤皱纹形成的粗细网纹。
骨质背甲较圆,前缘平,后缘微凹。板面密布似虫蚀样凹纹。颈板宽,其宽为长的三倍以上。肋板8对,最后1或2对在中线相接。
上腹板小,为内腹板所分隔,左右上腹板不相接。内腹板顶端形成锐角或直角。腹部胼胝在舌腹板、下腹板及剑腹板处发达。
3278号标本最后一对肋板明显退化,于中线相接。四肢形扁,趾、指间蹼发达,均具3爪。
尾短,雌性尾仅稍露出背盘或不达背盘后缘。雄性尾长,3278号标本尾长250毫米,占背盘长四分之一。
体背灰黑,微带橄榄色。腹面黄白色。91 Ⅻ 001新鲜个体体背均为灰棕色,头背有小的暗色斑点。腹部白中带红色。
上海自然博物馆保存从云南个旧来的2号标本及上海动物园有从云南个旧来的一件活体标本,这些标本在整个头背面均满布明显的圆形浅色斑纹,与其他地区的(元龟)不同,需作进一步研究。
91 Ⅻ 001号标本捕自1991年12月,腹腔内有发育中的卵100余枚。
据方炳文(1934)记,(元龟)可以重达90千克,甲长可近1米。Pritchard(1967)记,(元龟)有记录的甲长超过1.2米。
此外,上海自然博物馆保存亚洲文会遗留下的3块(元龟)的背板,均来自福建,并说该动物在当时上海的水域中亦较常见。
背板的颈板宽大,其外侧大而明显的羽状翼仅覆盖第二肋突的前缘。六边形的椎板一般均长大于宽,前4枚(No.2575为前3枚)椎板的短侧边在后方,第5枚(No.2575为第4枚)近长卵形或长方形,其后椎板的短侧边在前侧方,最后一枚椎板小而不规则。No.2576号标本第八枚椎板未分化,因而第七对肋板在中线部分相接。除第一、第八对肋板外,各肋板的外缘均长于内缘,所有肋板外侧缘均有宽不到10毫米的平滑环带。
形态描述 依据浙江永嘉、平阳、丽水及云南个旧共6号标本描述:背盘长549—800毫米,宽521—660毫米,体高125—170毫米,重20一70千克。
头中等大,头背较宽、平,皮肤光滑。吻圆,吻前端形成一短的吻突,其长约为眶径之一半。鼻孔位于吻端,其间有一中隔将左右鼻孔分开。鼻孔开口处每边有一乳突。眼小,位于额部背侧方。两颚自吻端至口角处,均有较宽大的唇褶,可分别向上下翻褶。上颚唇褶之上方,亦有起自眶下,伸达口角上方的纵形皮肤褶。
体背与颈背基本光滑,但有因皮肤皱纹形成的粗细网纹。
骨质背甲较圆,前缘平,后缘微凹。板面密布似虫蚀样凹纹。颈板宽,其宽为长的三倍以上。肋板8对,最后1或2对在中线相接。
上腹板小,为内腹板所分隔,左右上腹板不相接。内腹板顶端形成锐角或直角。腹部胼胝在舌腹板、下腹板及剑腹板处发达。
3278号标本最后一对肋板明显退化,于中线相接。四肢形扁,趾、指间蹼发达,均具3爪。
尾短,雌性尾仅稍露出背盘或不达背盘后缘。雄性尾长,3278号标本尾长250毫米,占背盘长四分之一。
体背灰黑,微带橄榄色。腹面黄白色。91 Ⅻ 001新鲜个体体背均为灰棕色,头背有小的暗色斑点。腹部白中带红色。
上海自然博物馆保存从云南个旧来的2号标本及上海动物园有从云南个旧来的一件活体标本,这些标本在整个头背面均满布明显的圆形浅色斑纹,与其他地区的(元龟)不同,需作进一步研究。
91 Ⅻ 001号标本捕自1991年12月,腹腔内有发育中的卵100余枚。
据方炳文(1934)记,(元龟)可以重达90千克,甲长可近1米。Pritchard(1967)记,(元龟)有记录的甲长超过1.2米。
此外,上海自然博物馆保存亚洲文会遗留下的3块(元龟)的背板,均来自福建,并说该动物在当时上海的水域中亦较常见。
背板的颈板宽大,其外侧大而明显的羽状翼仅覆盖第二肋突的前缘。六边形的椎板一般均长大于宽,前4枚(No.2575为前3枚)椎板的短侧边在后方,第5枚(No.2575为第4枚)近长卵形或长方形,其后椎板的短侧边在前侧方,最后一枚椎板小而不规则。No.2576号标本第八枚椎板未分化,因而第七对肋板在中线部分相接。除第一、第八对肋板外,各肋板的外缘均长于内缘,所有肋板外侧缘均有宽不到10毫米的平滑环带。
大小
背盘长549—800毫米,宽521—660毫米,体高125—170毫米,重20一70千克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喜栖于水流缓慢的深水江河、水库中。白天隐于水中,常浮出水面呼吸。晚间在浅滩处觅食。冬眠期长,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,长达半年之久。5—9月为繁殖期,卵分数次产出,一般每次产卵十几至数十枚,最多可达100余枚。卵圆形,直径约40毫米,壳白色。卵在穴中依靠自然温度孵化。
(元龟)生长较快,一尾250克的幼(元龟),经一年生长,体重可达1750克。通常体重为15千克时达性成熟。
肉食性。捕食鱼、虾、螺、蚬等动物。一尾25千克的(元龟),胃纳可达0.5千克。捕食时常伏于浅滩边,头缩入壳内,仅露出喙和眼。待鱼、虾游近时,突然伸头咬住,并囫囵吞下。
(元龟)生长较快,一尾250克的幼(元龟),经一年生长,体重可达1750克。通常体重为15千克时达性成熟。
肉食性。捕食鱼、虾、螺、蚬等动物。一尾25千克的(元龟),胃纳可达0.5千克。捕食时常伏于浅滩边,头缩入壳内,仅露出喙和眼。待鱼、虾游近时,突然伸头咬住,并囫囵吞下。
生境信息
生活习性 喜栖于水流缓慢的深水江河、水库中。白天隐于水中,常浮出水面呼吸。晚间在浅滩处觅食。冬眠期长,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,长达半年之久。
繁殖特征
5—9月为繁殖期,卵分数次产出,一般每次产卵十几至数十枚,最多可达100余枚。卵圆形,直径约40毫米,壳白色。卵在穴中依靠自然温度孵化。
国外分布
缅甸,马来半岛,加里曼丹,菲律宾,泰国,印度,苏门答腊,巴布亚新几内亚等。
国内分布
江苏(镇江、苏州)、浙江(湖州、永康、衢州、温州、平阳、丽水、青田、云和、龙泉)、福建(闽南、闽中)、安徽(皖南)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省区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(元龟)营养丰富,常用作滋补品。其肥厚而富于胶质的裙边更是名贵佳肴。此外,民间还常用其甲、内脏治疗多种疾病。由于大量捕杀及其生活环境受到污染及破坏,数量已急剧下降,亟待保护这一珍贵动物资源并进行人工饲养与繁殖。
我国已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
我国已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(元龟)营养丰富,常用作滋补品。其肥厚而富于胶质的裙边更是名贵佳肴。此外,民间还常用其甲、内脏治疗多种疾病。由于大量捕杀及其生活环境受到污染及破坏,数量已急剧下降,亟待保护这一珍贵动物资源并进行人工饲养与繁殖。
我国已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
我国已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
分类讨论
附记 R.G.Webb(1995)因得自澳大利亚的(元龟)的模式标本已不存在,无从进行比较,因而从离澳大利亚最近的南巴布亚新几内亚重新指定了一个(元龟)Pelochelys bibroni的新模式标本,进行再描述,并与亚洲其他地区的(元龟)进行比较。最后提出,P.bibroni的成体颈部有鲜明的黄色纵纹(浸制标本颜色易褪去),背部有不规则的黄色斑纹;幼体颈背后部及侧面有分散的、呈弯曲状的虫状突起;幼体背甲(长70厘米以下)有粗糙突起,部分可缀连成线,并向背甲周边延伸;而亚洲大陆的(元龟)颈部及背部色彩单一,为橄榄灰色至棕色;幼体颈后部没有明显的虫纹状或其他形状的突起;幼体背甲光滑,没有粗糙纹,并据此认为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(元龟)为一个种,即P.bibroni,而分布于亚洲大陆的(元龟)应恢复其P.cantorii(模式产地为马六甲)的种名。
由于(元龟)不仅在东南亚分布广泛,在我国也分别分布在太湖、瓯江、闽江、珠江及澜沧江一湄公河、红河等水系,并有一定的差异,如云南个旧所得之(元龟)即为一例,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。
由于(元龟)不仅在东南亚分布广泛,在我国也分别分布在太湖、瓯江、闽江、珠江及澜沧江一湄公河、红河等水系,并有一定的差异,如云南个旧所得之(元龟)即为一例,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。
其它信息
58-61